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古代笑话

下面是一则古代笑话,你能正确断句,并给每句加上恰当的标点吗?

时间:2024-02-04 22:26:19  来源:http://www.pengfu.net  作者:admin

一、下面是一则古代笑话,你能正确断句,并给每句加上恰当的标点吗?

一钱莫救 ——明·冯梦龙《广笑府》

一人性极鄙啬,道遇溪水新涨,吝出渡钱,乃拼命涉水。至中流,水急冲倒,漂流半里许。其子在岸旁觅舟救之。舟子索钱,一钱方往。子只出五分,断价良久不定,其父垂死之际,回头顾其子大呼曰:“我儿我儿,五分便救,一钱莫救!”

译文

有个人性极吝啬,有一次他在路途中,遇到河水新涨,虽可坐船渡河,但他怕出船钱,便拼命涉水过河,刚走到河当中,便被水冲倒,漂流了半里多。他的儿子在岸上,要找船救他。船家开船价,说给一钱才能前去,儿子给他讲价,说只给五分。这样讨价还价拖延了很久也没定下来。他的父亲这时快不行了,在垂死之际,还回过头来向他儿子大声呼喊:

“我儿我儿,五分便救,一钱莫救!”

二、某班人数在50~60人之间,并且男、女生人数的比是5:6,这个班有男生多少人?

25人 5+6=11 50到60中 11的倍数只有55 所以男生数是5X5=25

这个句子断句有两种方法

下雨天留客,天留,我不留。

下雨天,留客天,留我不?留!

应该是出自一个古代笑话好象。是说一个人家里来了个客人,结果刚好天上下雨了,客人想留在主人家过夜,可是主人不愿意,写了上面这句话,原意是第一句,意思是说,天留你,可是我不留你。结果客人看到以后就重新断句,成了第二句,一问一答,意思刚好相反。

三、进击的巨人mad是什么

MAD就是爱好者用动漫视频剪辑出来的片段,一般会配上音乐和剧情做成MV那样,进击的巨人MAD就是用巨人动画剪成的东西

四、谐音对联和笑话

联: 灯笼笼灯,纸(枳)壳原来只防风。 下联; 鼓架架鼓,陈皮不能敲半下(夏)。

上联: 二猿断木深山中,小猴子也敢对锯(句)。 下联; 一马陷足污泥内,老畜生怎能出题(蹄)。

上联: 狗啃河上(和尚)骨。 下联; 水流东坡诗(尸)。

上联: 孔子生于舟(周)未。 下联; 光舞(武)起自汉中。

上联: 莲(连)子心中苦。 下联; 梨(离)儿腹内酸。

上联: 两舟竞渡,橹速(鲁肃)不如帆快(攀哙)。 下联; 百管争鸣,笛清(狄青)难比萧和(萧何)。

上联: 身居宝塔,眼望孔明(诸葛亮),怨江围(姜维)实难旅步(吕布)。 下联; 鸟处笼中,心思槽巢(曹操),恨关羽不得张飞。

上联: 师姑田上担禾上(和尚)。 下联; 美女堂前抱绣裁(秀才)。

上联: 向阳门第春常在。 下联; 积善人家庆(罄)有余(鱼)。

上联: 因荷而得藕(因何而得偶)。 下联; 有杏不须梅(有幸不须媒)。

上联:船尾拔钉,孔子生于舟(周)末; 下联:云间闪电,霍光(火光)出自汉中。

上联:东不管(馆),西不管,酒管, 下联:兴也罢,衰也罢,喝罢(吧)。

上联:独览梅花扫腊雪(多来米发索拉西). 下联:细睨山势舞流溪(一二三四五六七).

上联:酒热不须汤盏汤(烫)。下联:厅凉无用扇车扇(煽)。

上联:立湖石于江心,岂非假岛(贾岛); 下联:蒙虎皮于马背,谓是斑彪(班彪)。

上联:猫儿竹下乘凉,全无暑(鼠)气; 下联:蝴蝶花间向日,更有风(蜂)来。

上联:闵子牵(闵子骞)白牛(伯牛),过王子店; 下联:白公骑(百公琦)乌马,赶公冶场(公冶长)。

上联:木屐为鞋,足下果然无履(无礼); 下联:椰瓢作盏,尊前委的不钟(不忠)。

上联:泥肥禾尚瘦(尼肥和尚瘦)。 下联:晷短夜差长(鬼短夜叉长)。

上联:披衣靸鞋而走,急事急事(给事); 下联:弃甲曳兵而走,常输常输(尚书)。

上联:上海秀才下第,只为落书(洛书); 下联:华亭百姓受灾,皆因孽报(聂豹)。

上联:师姑田里挑禾上(和尚) 下联:美女堂前抱绣裁(秀才)

上联:士农工(宫)商角徴羽。 下联:寒热温凉(良)恭俭让。

上联:顺风帆逆风帆,帆迟(樊迟)帆快(樊哙); 下联:涨潮橹退潮橹,橹直(鲁直)橹扳(鲁班)。

上联:檐下蜘蛛一腔丝(私)意 下联:庭前蚯蚓满腹泥(疑)心。

上联:雨洒灰堆成(陈)麻子 下联:风吹荷叶像(向)乌龟。

五、我很好奇在中国古代,古人们写文时是用什么来区分语句的停顿,我们现在是用标点符号,那古时呢?

中国古代的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,这在一些碑刻上表现得很清楚,很多都是几千字一气到底,没有任何标识,所以过去的古文都有好多注家,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语句该停顿的地方画上一个圈,在人名和地名旁边画一条竖线。

六、我想问一下 古代人断句 是怎么断的

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

古人读书是不可能一口气把一篇哪怕是分量极小的文字读完的,在阅读中肯定需要停顿,这就需要自己去断句。《礼记·学记》云:“比年入学,中年考校。一年,视离经辨志……”东汉郑玄注云:“离经,断句绝也。”唐孔颖达疏云:“学者初入学一年,乡遂大夫于年终之时考视其业。离经,谓离析经理,使章句断绝也。”唐韩

愈说: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由此可见,句读是古人读书的重要方法。由于句读不当而产生的笑话,自古就不胜枚举,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有如下记载:“鲁哀公问于孔子曰:‘吾闻古者有夔一足,其果信有一足乎?’孔子对曰:‘不也,夔非一足也。夔者忿戾恶心,人多不说喜也。虽然,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,以其信也。人皆曰:“独此一,足矣。”夔非一足也,一而足也。’哀公曰:‘审而是,固足矣。’”

据考古发现可知,我国古代很早就在写作、抄书过程中使用过一些表示句读的符号。如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老子》甲乙本,甲本帛书中除了章首有圆黑点“·”作为章号外,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,也有一个不规则的小黑点,这应该是古人抄书时随手加上的句读符号。1972—1976年间,在甘肃居延考古队发掘出土的一批汉简中,除表重文的符号“=”外,还有“■”、“▓”、“●”、“W”、“∠”、“∕”等符号,它们均起着句读或后来标点符号的作用。如:西汉末年的竹简“吞北隧卒田恽∣(此为一朱笔符号)正月食三斛∽正月庚戌自取=卩”;汉元帝时期的竹简有“□□平●戊失亡货负●已失火□□”;破城子探方27中有“■右第二十九隧卒三□”,“■右卒三十桼人”;更始二年的竹简“茭滑戎∠王阳∠吕尚∠韩寿□”等。

汉简中的这些特殊符号,都有它们各自特殊的用途,有的是起到后来“,”的作用,如“●”;有的起到“、”的作用,如“▲”、“·”、“∣”、“∠”等;有的起到句号的作用,如“卩”;有的则起到标识章首或分行、分段的作用,如置于行文起首处的“W”、“■”等符号;有些符号如“∽”、“S”、“▓”、“=”等我们还不好确切地断定它们在行文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;有些放置于文末的符号如“W”等,在抄写或书写时还特意用朱笔迹表示其特殊性;有些是两个符号连用,如“W”“S”、“,”“卩”、“△”“S”等,就非常令人费解。同时,在汉简中还出现了后世的逗号“,”和顿号“ヽ”等类似的符号,其作用也和后世的用途差不多。这说明,至迟在汉代,人们在书写或抄书时还是使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表示句读,以便于人们的阅读的。

《说文解字》第五中有“”这么一个符号,许慎解释说“,有所绝止;识之也,凡之属皆从”。对此,历代学者都有解释。宋人徐楷说:“犹点柱之柱,若汉语读书,止,辄乙其处也。”清人段玉裁说:“此于六书为指事。凡物有分别,事有不可,意所存主,心识其处者皆是,非专谓读书止辄乙其处也。”朱骏声也说:“今诵书点其句读,亦其一专也。”近人杨树达说:“即今所用之读点”(《古书句读释例·叙论》)。都肯定“”起码是一个句读符号,也就是说“”为“读”的本字,是把句子断开的一个标记符号。

句读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何休的《春秋公羊传解诂序》,云:“援引他经,失其句读,以无为有,甚可闵笑者。”高诱在《淮南子叙》中又说:“自诱之少,从故侍中同县卢君,受其句读。”由此可知,句读一词的出现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。唐沙门湛然在《法华文句记》中说:“凡经文语绝处谓之‘句’,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,谓之‘读’。”就是说“读”表明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,“句”表明文辞语意已尽。唐人刘蜕在《文冢铭》中说:“十五年矣,实得二千一百八十纸。有涂乙者,有注楷者,有覆背者,有珠围者。”清人罗汝怀解释说:“围即当今之圈,是唐人已有圈点之法而宋人则盛行矣。”(《绿漪草堂文集》卷16)这说明“读”在很早的时候就有符号来表示,而“句”在唐朝以前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用符号。唐朝以后,我国的通俗读物开始普遍地运用“。”作为句号。

依据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,我国句读符号使用规范的确立,应该是在宋朝。宋朝人岳珂在《九经三传沿革例》中说:“监蜀诸本皆无句读,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,开卷了然,于学者为便。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。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,益为周尽。”宋朝学者毛晃在其《增韵》中也说:“今秘省校书式,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,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。”“、”和“。”成为点读书文的正式符号,并成为今天顿号和句号的来源。后来,到了明朝刊本小说出现时,才开始增添了两个专名号:一个是人名旁加一直线“│”,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“‖”,它们都加在直行字的右边。上述两种点和两种标号,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。元代,程端礼在其著作《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》中差不多确定了读书时断句的一些基本规则。程氏的这本书,具体地规定了“句”和“读”的区别,书中所言的句读符号已较为规范。至清代,学者对句读的研究用力最勤,成果也最多。尤其是王念孙、王引之父子,还在其自刻的书如《广雅疏证》、《经传释词》等上,都自加了句读符号,从而开创了自己著书自标句读的先例。古代学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,不仅为后人阅读古代典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,而且也为现代新式标点符号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